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
一
课程简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即用生物学眼光观察世界,用生物学思维思考世界,用生物学语言解释世界。在生命观念的视域下,探究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分子结构功能、物质代谢调节、基因表达调控,关注学科进展与技术应用,并以此挖掘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科本源性问题,通过回溯重大科学发现,领略批判性思维对科学创新的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分工、合作,成就细胞功能,并指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既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生物化学揭示疾病发生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医学生敬佑生命人文精神熏陶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孔英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获全国首次教材建设奖特等奖,在线课程选课人数位居人卫慕课数字平台课程热度之首。
思政元素:职业精神;科学精神;理想信念;德育教育
二
教学名师和团队
孔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教授,博导,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特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1项,主编教学研究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11部。围绕蛋白质糖基化修饰与胚胎着床及生殖医学疾病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医学科技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
徐跃飞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教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从事生物化学一线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课程思政建设中负责理论教学、教材编写工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2014.9)、辽宁省教学成果奖5项。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中文版、英文版)等国家规划教材7部,围绕“肿瘤生物学”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4项(参加),兼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外编辑。
樊建慧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教授。课程思政建设中主管理论教学、教材编写工作,并负责网络课程建设。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青年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全国MBBS项目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2016)。副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参编专著2部。首届国家教材建设特等奖(2021)、辽宁省首届优秀教材奖《生物化学》数字教材负责人。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苏红
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工作30年,主持多项教研课题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编教材多部,课程思政建设中负责培训、指导及团队建设。先后获辽宁省继续医学教育先进个人、全省卫生科教工作先进个人、大连医科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及“三育人”标兵。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继续学历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远程与继续教育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
隋琳琳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中负责课堂教学及大学生科研培训。主持中华医学会、辽宁省教育规划等教学研究课题5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参加)、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微课大赛二等奖(第1)、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等奖指导教师,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围绕妊娠相关疾病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主持国家基金2项,辽宁省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14余篇,获实用专利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
于泉蛟
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年骨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中负责教师培训、思政点挖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表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根据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势》等。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研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著作,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等项目10余项。
刘帅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临床医学等各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参加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多部教材编写,参加“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生物化学》辽宁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围绕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批专利3项。
田余祥
教授,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科研37年,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理论教学、教材编写、课程思政培训。主编《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副主编、参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等国家规划教材8部。主持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课题3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教学论文10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5项(参加)。
三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明确各专业类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员的从业和学习特点,围绕医学专业课程,探讨在理论知识传授、实验技能培训中,设计思政教育元素,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021年,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选中,大连医科大学推荐的《生物化学》荣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晰课程思政内涵与专业课程目标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在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设立思政教学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医学人才科学知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1.贴近课程内容,拓宽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锤炼品格的基础途径。《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教育必修基础课程,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但不仅限于)(1)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等;
(2)个人品格: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哲学、艺术、性格、体质)等,以及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等;
(3)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钻研,勤奋,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
2.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即用生物学眼光观察世界,用生物学思维思考世界,用生物学语言解释世界。在生命观念的视域下,探究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分子结构功能、物质代谢调节、基因表达调控,关注学科进展与技术应用,并以此挖掘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科本源性问题,通过回溯重大科学发现,领略批判性思维对科学创新的力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分工、合作,成就细胞功能,并指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即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生物化学揭示疾病发生机制的根基作用,在医学生敬佑生命人文精神培育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发挥教师育人职责,实现专业与思政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老师人格力量和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引导学生继承自己对待专业知识的精神是最基本的“思政元素”,教师在传播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历史使命,教师“以身体道”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是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团队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孔英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长期坚持一线教学及教学研究,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特等奖及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团队中有全国生物化学教学委员会委员2人,多人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工作20年以上,并吸纳了教学管理者及思政教师。他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握精准,并充分发掘和彰显“专业知识”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他们的内在气质、道德品行与学术成就,是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的好榜样。
(二)探索课程建设与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
1. 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与统一
专业课融入思政的教学设计要以专业课程教授为主,选择专业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插入或嵌入适宜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思政材料要贴近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实现行为认同。在教学中,按照生活健康、临床疾病、科学前沿、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课程开场、PPT首结尾等各环节中体现思政,适度“借用”PBL、CBL方法,增加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科学作风、安全意识、鉴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课堂主渠道,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教育不是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知识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无论是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历史传承、培养定位,还是教材编写理念、知识传授内容,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展现。为此,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政治(政治和社会因素)、技术(专业内容)等内在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效果。
列举教学实例:
3.完善教学方法
借助大连医科大学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特等奖),及首次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生物化学微课(数字课程),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制作教学重点、难点微课程,加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剖析、微课等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渠道,提升课程吸引力。
(三)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保障课程质量
1.修订课程标准
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使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既开展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培养,也注重思政内容与对应知识、技能结合的准确性。课程思政的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2.多元化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促进育人效果提升
构建包括专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整合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知行合一。深入了解教情、学情,注重育人过程体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强意志、合作精神,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效果显著,受到同行专家好评。
3.基于问题的反思与发展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践行者,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同问题,而基于问题的反思与发展,对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
(四)建设机制与建设流程
1.明确立德树人目标内涵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助思政教育专家智慧,共同研讨设计课程思政,注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2.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研究教材,审视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思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人生哲理,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相关,是否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锤炼,是否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是否激发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学习、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而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调动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把握“课程思政元素”基本内容与时代要求,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专业知识”内在蕴含“思政元素”,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统一。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针对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等特点,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提出各专业、各类课程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课程思政的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2.针对继续教育灵活的学习方式, 依托课程负责人孔英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团队樊建慧副教授作为负责人首次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生物化学数字课程,将教学重点、难点微课程推荐给学生,加强信息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剖析等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生物化学》教材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特等奖,数字课程位居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课程平台热度之首。
四
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课程建设成效
生物化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科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为一体,基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研究技术,揭示人类的身体健康及临床疾病发生机制,强化“敬佑生命”的职业素养,树立端正的科学态度和质疑求实的精神,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育人效果显著。
(二)课程未来规划
大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专业技能和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实施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相关阅读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精品悦读